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23年招生专业简介

发布者:zsb发布时间:2023-05-08浏览次数:549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101月,现开设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本科生1602人,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建有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品牌)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为材料类专业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基地,为省级新材料未来产业学院,建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高峰学科

学院教师、教辅人员共6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34人。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选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拥有应用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两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现有全省优秀教师2人,全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3人;蚌埠学院优秀教师8人,师德标兵4人,教坛新秀8人,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学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主持省精品课程5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5项,其中重大3主持院级教研项目60余项,主编出版教材16部。

学院积极服务蚌埠市世界级硅基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基地、千亿级规模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的建设,建有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有功能粉体材料蚌埠市实验室,建设有校级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分离纯化工程技术中心。学院设有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化学化工与材料实验中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7000 m2

教师2022年获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批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10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6项,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项,主持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项;主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62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29项,主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26项。主持产学研项目200余项,产学研合作横向项目到校经费1500多万元,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

学院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党建工作示范引领作用。学院获批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22年通过安徽省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验收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被评为蚌埠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本科生报到率98%,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稳定在24%以上。2019级应用化学2班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2022年学生在天正设计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全国三等奖和华中赛区三等奖各1项。在安徽省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3项,铜奖5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高教主赛道银奖2,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三等5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生获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安徽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5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区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招生电话:0552-3179368

应用化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修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生产指导、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重点专业,校级首届重点学科。专业紧扣学校办学定位,着力打造和培养立足蚌埠、面向皖北、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校企合作育人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构建有学科特色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项目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材料化学、波谱分析、高分子化学、工业分析、精细化学品化学等。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精细化工、有机合成、材料检测及环境分析等领域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生产指导、产品检测,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化工、材料、环保、能源等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硕士生导师3人。本专业师资队伍为安徽省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近年来,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教师承担的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4项,已出版安徽省十一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其他规划教材2部。培养的学生多次在省级及以上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中获得银奖、铜奖等奖项,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与AutoCAD、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设计基础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能源、化工及材料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生产过程、工艺及设备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能够在玻璃生产、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控制、材料改性、产品检测等领域工作,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类专业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基地、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专业为省级一流(品牌专业、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建设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建设计划项目,为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培育建设专业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省级提升专业服务十大新兴产业项目、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项目9项。专业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2门、省级双基教学示范课1门。专业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省级规划教材1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博士9人,硕士生导师4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1人,获批省级教学团队。近三年专职教师获批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承担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到账经费500余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高影响力论文50篇,其中一类以上论文30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出版学术专著1

专业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总值2800余万元拥有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有功能粉体材料蚌埠市实验室,拥有玻璃专业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性能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800m2

专业现有学生250余人,获得第七届互联网+”安徽省银奖1项,第八届互联网+”安徽省铜奖1项,安徽省大学生竞赛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5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学生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专业与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控(三鑫)等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已培养500余名优秀的毕业生。

主要课程:晶体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粉体工程与设备粉体表面改性与设备、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现代测试方法、玻璃窑炉、玻璃工艺学

就业方向:主要在硅基新材料相关领域,从事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材料生产过程控制、材料改性、产品检测等方面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在新能源及复合材料,现代材料测试等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实践能力的素养,能够在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改造、生产和管理、材料性能检测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现有专任教师共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博士学位7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专业分设新能源材料和智能材料两个方向。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省部级7厅局级纵向科研项目15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0项,总经费达200余万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机构收录70余篇。本专业具有实验室面积近700m2,固定资产总价值800余万元,可满足本科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在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专业与蚌埠市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密切,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和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性能、新能源材料制备与性能、锂离子电池技术等。

就业方向:主要是材料、能源、电子通讯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在材料成形及加工领域从事产品与工艺设计、技术与设备开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实践能力素养,得到高分子材料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工艺设计、技术管理、工程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专业现有专任教师共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博士学位4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6项,国家航空基金重点研究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重大)项目6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3,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0,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本专业具有实验室面积近500m2,固定资产总价值500余万元,可满足本科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本专业以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为专业发展方向,坚持以OBE理念指导,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注重实用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在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专业与蚌埠市丰原集团皖东树脂、博泰塑业合作密切,关系良好,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和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和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加工工程等。

就业方向: 能运用所学知识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聚合物合成与研发、高分子材料生产与加工、高分子材料检测及分析、生产技术开发、产品质量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

制药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扎实的化学、药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基本知识,具有化学药物合成与分析、制药工程设计与工艺研发、药品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安徽省及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制药及其相关领域的生产企业、管理部门从事药品的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生产和经营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1人。近5年来,专业教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承担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近10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专业拥有核磁共振仪、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仪器设备,建设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200 m2,能较好的满足教学及科研的需求。专业拥有丰原生物工程产业学院、蚌埠学院安徽宏业集团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本专业现有学生160余人,已培养近300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药明康德、正大天晴等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制药企业。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与药物分析、化工原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制药分离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新药研制、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工作,在药品流通领域、检验和管理部门从事药品营销、检验、管理等工作,在药物研究院所从事新药设计、筛选、新剂型开发等科学研究工作。